相傳八仙中的呂洞賓很喜歡松江,經常下凡到松江白相。一天,呂洞賓到松江,想看看小輩是不是尊敬老人,就變成一個中年小商販,挑著一副湯圓擔,走到秀野橋上,放下擔子,邊敲梆子邊喊:“賣湯圓嘍!大湯圓兩個銅錢買三個,小湯圓三個銅板買兩個,快來買湯圓嘍!”
附近有幾個攤販以為他喊錯了,一位大嫂好奇地問:“哎,賣湯圓大哥,小湯圓怎么比大湯圓賣得貴呢?是不是餡子用的不同的。”“大嫂,我沒有喊錯,餡子一個樣,我只是把價格賣得特別一點,這叫做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呂洞賓放好梆子,熟練地做出大小湯圓,一個接著一個往鍋里丟,不一會兒,湯圓地香味散發了出來,一位中年人帶著大碗走來了。
“大哥,你要大的還是小的?”
“餡子一樣嗎?”
“一樣的。”
“大的便宜,當然買大的,喏,給你四個錢,舀二個咸的,四個甜的。”
“好的,二咸四甜,大哥拿好,你買回家給誰吃?”
“給我兒子吃。”
中年的走了,來了一個青年小伙。
“喏,八個錢,大的都要咸的。”
“買這么多給誰吃。”
“我和老婆二個當點心吃。”
連問十個多,竟然沒有一個是給長輩吃的。
過了一會兒來了一個愁面苦臉的中年人,付了六個銅錢,交上一個大碗,卻只要買四個小湯圓,呂洞賓問他:“大哥,你六個銅錢好買九個大湯圓,你只買了四個小的,不怕吃虧嗎?”
中年人嘆了口氣,:“哎,不瞞你說,我娘柒拾多了,又病倒幾個月,聽到梆子聲就想吃湯圓,勸她不聽,我只好跑來了,所以寧可貴些,吃了怕頓食,更怕她老人家吃了噎,所以寧可買貴些的,買小的,家母喜歡吃咸的,來四只咸的吧!”
“有道理,尊敬長輩好!”呂洞賓翹起了大拇指。
呂洞賓仍每天在秀野橋賣湯圓,三天后的一個中午,那位愁面苦臉的中年人,象換了一個人似的,滿面笑容,纏著一位老太太來了,老太太一看湯圓擔,不用兒子攙扶,疾步來到呂洞賓面前,向呂洞賓道了個萬福,說:“謝謝,你的湯圓醫好了我的長病啊,現在我百病全消,手腳輕簡。不過心里有些發悶,肚里一直很飽不想吃飯,要成仙了,老是不吃飯長久下去怎么得了?”
“婆婆不用謝,這事好辦,你老人家過來,到橋欄干前面來,看看橋下有什么?”
老婆婆走近欄桿往橋下一望,只見四條小鱸魚向橋北游來,說了聲“鱸魚”,這時,呂洞賓輕輕用手在她背上一拍,老婆婆打了一個噎,“嘔”的一聲,口一張,四只小湯圓完整得從嘴里吐了出來,剛落到河面,就被四條小鱸魚一條一口分別吞進口里,咽不下去小鱸魚向兩旁使勁地擠,化成了兩鰓,連同原來的兩鰓變成了四鰓,這四條四個鰓地鱸魚就成了松江名產地“四鰓鱸魚”最早地祖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