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沒有一座公園承載著如此厚重的歷史感,滄桑情。我們卻在喧囂的塵世中忽略了她的存在。方塔園出落得豐滿含內斂、嬌艷又端麗,仿佛待字閨中的淑女,神閑氣定,端的不凡。
似曾相識“我”歸來。承松江好友臧志明舉薦,春和景明一游方塔園。自以為故園重游,無非憶當年。但一個只有些許鴻爪的舊地,給我太多新的發現。
走進園門,鋼結構的框架,高大寬敞。往里,越走越低,路面次第往下,最后來到磚雕照壁前。很久以前,走過這條路,然而,走過時未必清楚設計者的匠心:游客進來,必須潛下心來。方塔園書記龔忠輝告訴我,原來還要再挖下去50厘米,是水了,止。凝神佇立,見照壁,壁下果然有一方“古水陸池。”此乃松江城內地勢最低處。
照壁原是屏風墻,磚雕的,好看!640年左右的風吹雨打,數以百計的細泥青磚,沒有一塊因脫落毀壞而離開崗位,是上海乃至全國地區最古老、最完好的大型磚雕。磚雕工藝自不待說,龔忠輝是管公園的,一副照壁被他說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我謹記一個“貪”字。有一傳說,有怪獸貪得無厭,欲取紅日而吞噬之,結果掉進東海覆沒。我以為,不管你位高權重,還是平頭百姓,在你的生活內,無論大小,都不要貪。養成了壞習慣,就是禍害。
我明白了,為什么從北門進方塔園是往下走的,越走越低,在照壁面前,所有人只有“低開”才能“高走”。
照壁后才是鎮園之寶:方塔。龔忠輝又講,方塔原名叫吉云塔,遙想當年廟宇建筑之雄偉。方塔后面是曲水,特別是偌大一塊草坪,空無一物,在這182畝的公園里,有人視為奢侈,現在看來就是共享空間。環繞方塔園一圈,曲徑通幽,興會無窮。1978年建造,已故同濟大學教授馮紀忠當時就用柵欄圍墻,不封閉,讓馬路上的行人一眼瞧見方塔園的容貌。如今,方塔園內的文物古跡達20多處,被譽為“一座最好的城市里的公園,”還有“露天博物館”的稱號。在此,我不敢贅述了。因為,文物和古跡,那是看的。你盡可在悠閑的踱步中享受方塔園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