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民政部門了解到,近幾年來,上海率先試點離婚“勸和”機制,免費為婚姻當事人提供“坐診”咨詢服務,取得了實效。今年,松江區、青浦區等區離婚登記數同比首次出現負增長,離婚“勸和”成功率達27%至30%。
沖動離婚多有盲目性
“簡化的離婚程序,讓很多一時沖動的夫妻很快辦理手續,這是離婚率上升的因素之一”。市民政局婚姻管理處處長周吉祥說。2003年頒布的《婚姻登記條例》,在“婚姻自由、責任自負”的情況下,只要雙方協商好了子女撫養、財產分配、債務償還等相關事宜并符合離婚登記條件,只需交10元工本費就可以當場領取離婚證,離婚當事人既聽不到“多嘴的聲音”,也省了許多離婚當事人不必要的“麻煩”,但在沖動離婚的背后往往夾帶著盲目性。
這是一個典型的事例:僅僅“沒有共同財產”、“無子女”、“性格不合”三句話,結婚剛滿一年的小李夫婦10分鐘內就領到了離婚證。然而,拿到離婚證的那一刻,小李頓時淚流滿面。經婚姻登記工作人員再三詢問,才知道小李夫婦其實還是有感情的,只因一時沖動才前來辦理離婚。女方說:“來之前,聽說離婚要一個月后才能領到離婚證,想賭氣給他看看,沒想到……”
據周吉祥介紹,早在2004年,上海市普陀區民政局就在婚姻登記處設立了婚姻家庭健康咨詢室,免費為婚姻當事人提供“離婚勸和”服務。經過幾年摸索,目前,松江區通過采取政府購買服務、浦東新區通過開展“保衛家庭”行動,都為婚姻當事人提供了不同形式的“離婚勸和”服務,閔行、楊浦、盧灣等區(縣)也在積極籌備推行“離婚勸和”機制。
心理咨詢師當“老娘舅”
在松江區,進入婚姻登記中心的離婚登記室,要先經過“離婚勸和工作室”。每周二至周五的離婚登記受理日,“離婚勸和工作室”由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在此坐鎮當“老娘舅”,在當事人自愿的前提下,引導其采取正確的方法處理家庭矛盾和人際關系。
他們的工作主要為兩部分,對“理智型”準離婚夫婦,勸其和平分手,并制訂一張“婚姻處方”,給出關于子女、財產分割等建議。對“沖動型”準離婚夫婦則進行疏導調解,傳授夫妻相處的藝術和技巧。記者了解到,是否想找“老娘舅”咨詢,全憑自愿。
婚管所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離婚人群呈現越來越年輕化、婚齡越來越短的趨勢。因為一時沖動而離婚的夫婦大有人在,這也是該區婚姻登記管理所聯合區心理咨詢協會設立“離婚勸和工作室”的原因。
統計數據表明,至今年2月底,工作室已接待2610對有離婚意愿的夫婦,其中,713對夫婦被當場“勸和”沒有辦理離婚手續。
“目前離婚登記數量同比出現負增長,下降了約7個百分點,這與‘離婚勸和’機制有著很大的關系。”該負責人表示。
據悉,已有全國政協委員遞交提案:建議推廣“離婚勸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