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榭軟糕、張澤羊肉、馬橋豆干,是松江葉榭鎮的三大土特產。過去,盡管三者名氣不小,但卻不得不面對生產小打小鬧、銷售磕磕絆絆的尷尬。如今,在葉榭鎮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當地馬橋村將三大土特產“請”到一起,有模有樣地念起了“三字經”,統一搞起了相關的農家樂。思路一轉天地寬,此舉很快讓村民們嘗到了增收致富的甜頭。
三大土產“聚首”
馬橋村地處葉榭鎮一隅,典型的浦南村莊,村內幾乎沒有一家像樣的工業企業。多年來,該村一直是個勞務輸出村,“留在村里的,老的老,小的小。”村支部書記朱惠明不避“家丑”,“沒辦法,無商不富。”
馬橋村的出路到底在哪?村民怨言不少,村干部更是著急,鎮里當然也不愿坐視不管:既然工業不能發展,那就索性在“農”字上做足文章,發展農村休閑旅游。
但是,人們又困惑了。馬橋村一不靠山,二不臨水,靠什么唱休閑旅游這臺“時尚戲”?這出戲的大幕該從哪里揭開?辦法總比困難多。“人無我有,就是賣點。”朱惠明這樣告訴記者,“就說馬橋豆干,在松江范圍內,肯定我們村最正宗。”
光憑一塊豆干的“香味”就能把人“招”過來嗎?未必。葉榭鎮副鎮長陸云峰說,除了馬橋豆干,葉榭軟糕、張澤羊肉也是葉榭鎮獨有的土特產,為了形成合力,打出一套有力的“組合拳”,鎮有關部門決定做個“嫁接”手術,將能工巧匠一股腦兒地“借調”到馬橋村。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張澤羊肉節盡管還只是第二屆,但已經引來不少追捧的食客。
打糕師傅“走紅”
“以前,遇到過年或婚嫁喜事,我的生意都格外好,一年下來掙個五六萬元一點問題都沒有。”說這話的,是松江目前僅有的一位葉榭軟糕打糕師傅顧富南。而今,顧師傅搖身一變,成了在馬橋村農家樂景點里的白領“大腕”,“我現在每個月的工資、獎金,加起來有4000多元呢。”
把顧師傅請到農家樂里做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朱惠明這樣告訴記者:“我前后去請了老顧三次呢,到了第三次,他才答應過來。”
其實,老顧也有自己的考慮。一方面,原先自己的生意不錯,另一方面,怕農家樂里的配套設備跟不上,毀了葉榭軟糕的牌子。當農家樂的經營者之一蔣雪峰將他的顧慮一一消除后,顧富南欣然“走馬上任”:“自己畢竟歲數大了,一邊打糕一邊賣,已經有點力不從心了。再說,打糕的手藝也不能在我手里斷了,我得把徒弟帶出來。”
陸云峰告訴記者,現在,不少顧客都是在葉榭游玩時慕名前去馬橋村購買葉榭軟糕,一來二去,“回頭客”越來越多。如何保護、利用好這塊“金字招牌”?他表示,目前葉榭軟糕的制作工藝已在申報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鎮政府也正在研究扶持政策,挖掘本地打糕好手,培養接班人,準備將這項民間手藝逐漸培育成當地一個特色產業。
如今,每到傍晚,馬橋村里的張澤羊肉莊生意都出奇的好,每天僅羊肉的銷售額就能達到四五千元,葉榭軟糕也能賣出去100多盒,蔣雪峰因此開心不已。
據了解,馬橋村農家樂靠三大“土貨”帶來的生意,目前已解決了近60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不僅如此,村民們也真切感受到了村容村貌的變化。墻變白了,路變寬了,污水處理管道也通到了村里。
如今,馬橋村的 “三字經”還遠沒念完。為了更好地調動村民參與農家樂,村里已對村民的閑置房屋資源進行排摸,待時機成熟,準備向外推出 “吃在馬橋、住在馬橋”的 “馬橋一日游”項目。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