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佳節,賞明月、吃月餅必不可少。但除了月餅之外,民間還有不少傳統中秋小吃。從松江永豐地區的百年特產“草場浜水紅菱”到風味小吃“平湖浜糖芋艿”,再到特色甜點“玩月羹”,民間大廚們捧出了一道道有滋有味的中秋美食。
松江區史志辦的歐粵告訴記者,松江古有中秋拜月的習俗,案桌上要擺放菱、藕、石榴等時令鮮果,“尤其是菱,因為和‘靈’諧音,中秋吃菱有討個好口彩的意思。”陳金浩《松江衢歌》中說:“草場浜采小菱來,月餅分嘗簾盡開。”這“草場浜水紅菱”是永豐地區的土特產,有200年種植歷史,以殼薄、柔嫩、汁多、甜脆、清香而優于其他品種。這些天正是草場浜水紅菱種植基地的鮮菱大規模上市的時候。
歐粵介紹說,中秋還有吃芋艿的傳統,“中秋正值芋艿成熟的季節,芋艿諧音‘運來’,松江民間有‘吃芋艿,余一萬’的說法。”松江倉橋地區的“平湖浜糖芋艿”在清朝時就以其香糯、軟滑而遠近聞名,其制作工藝已有300余年歷史。家住鹽倉三村的陳阿姨是土生土長的倉橋人,她告訴記者,制作糖芋艿要選用本地出產的紅梗芋艿,去皮洗凈后切塊入鍋,加入少量石堿和適當水,高火燒沸,再改用小火燜煮,等到芋艿酥軟后加入綿白糖再煨,到糖和水粘而不糊即可。
因中秋節主要活動是圍繞“月亮”進行,所以中秋又俗稱“玩月節”。唐朝鄭望之的《膳夫錄》中提到:“汴中節食,中秋玩月羹。”這道頗有歷史的甜點也很受不少松江人歡迎。榮樂小區的王阿婆介紹,這道甜點的特點是甜而不膩,濃稠又不失爽口,原料有藕粉、鮮蓮子、桂圓肉、冰糖和枸杞子等。制作時先把桂圓和鮮蓮子泡軟,冰糖煮溶至清水中后,放入蓮子、枸杞子和桂圓肉。再把拌勻成漿狀的藕粉倒入糖水中,煮成透明狀即可出鍋。她還建議煮時要不時攪拌,以免食物粘在鍋壁焦掉。
此外,在松江區新浜鎮,民間文藝愛好者們也不亦樂乎地排練著當地獨特的“提花籃”舞,以農家特有的民俗文化自娛自樂,慶祝中秋佳節。
新浜鎮在新中國成立前就有“山歌馬燈鄉”之稱,當地民間舞蹈“花籃馬燈舞”去年還入選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提花籃”舞也是從中演變而來的。70歲的錢惠其老伯是這次排舞的發起人,他告訴記者,他和村里幾個文藝愛好者想盡力把這種民俗保留下來,在中秋月夜,伴著明月,點起“小紅燭”,跳起提花籃舞,過一個原汁原味的民俗中秋。表演時,在民間打擊樂“七字鑼”、民樂《四季歌》的伴奏下,燈隊不斷變換隊形節奏,高潮迭起。熱鬧喜慶的演出吸引了不少居民邊賞月邊看演出。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