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談起公交車,茸城居民還有“車子擠、線路少、間隔長”的抱怨;如今,再說起公交,許多居民都會伸出拇指,贊其“方便又實惠”。如此大的轉變正是得益于“十一五”期間我區注重民生為本,加大公共設施投入,多次對公交進行優化升級。
從2007年起,區財政累計投入1.76億元,市財政累計補貼6414.25萬元,新購置440輛公交車,重新調整優化公交網線,為我區公交來了一次更新增能。優化后的公交線路覆蓋率由61%提高到92%,車輛總數達到660輛,線路總數增至119條。在增加運能的同時,公交部門不斷推出貼心的便民服務,在我區城鄉織起了一張細密便利的出行網。
“村村通”架起城鄉便利橋
75歲的朱奶奶家住泗涇打鐵橋地區,2007年之前,打鐵橋周圍沒有公交車,出租車更是難見蹤影,不便的交通讓朱奶奶幾乎一輩子都“鎖”在了村子里。2007年末,“村村通”公交46路開通,這輛經過家門口的公交車徹底改變了朱奶奶的生活方式,如今的她每星期至少要去鎮上兩三次,看病、買菜、購物、探望兒女……嘗到“村村通”甜頭的朱奶奶喜道:“現在我也算是半個城里人了!”
鎮域公交“村村通”工程是“十一五”期間我區公交最重大的改革之一。2006年下半年,首條“村村通”公交線路九亭1路在居民的一片叫好聲中揭蓋運營,我區鎮域公交系統在這一刻實現了“零的突破”。
歷經四年、從無到有,24條“村村通”線路逐漸分部到了九亭、新橋、佘山、洞涇等各個街鎮,在街鎮內部環線運營,把公交車“通”到了農村居民的家門口,為他們架起了城鄉聯系的便利之橋。
“一元票”減了負擔居民笑
既要便民,更要利民惠民。隨著軌道交通9號線開通、滬杭高鐵開行,我區居民在“十一五”期間經歷了交通環境“大升級”,公交服務的“升級”步伐也日益加快。2009年,在9號線開通的推動下,城區公交線路大規模延長末班車時間,一改從前“過了21時就沒車”的尷尬,與9號線末班車有效銜接了起來。高鐵南站開通后,25路、34路公交車第
一時間投入運行,并緊跟高鐵運營情況調整班次、首末班車時間。部分“市通郊”、“郊通郊”線路也逐步按照服務規范延長了首末班車時間,難怪有居民感嘆:“松江的夜生活越來越‘夜’”。
今年4月1日,我區對城區18條公交線路進行了票價調整,實行單一票價一元,與公交卡刷卡優惠、70歲以上老年人免費乘車“聯合出擊”。在實實在在的優惠“誘惑”下,公交運營收入及客流量同比大幅提升,今年4-7月的日均乘客數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4.8萬人次,月客流量上升64.9%。公交票價的降低不僅大幅增加了運營收入、降低了群眾的出行成本,更吸引了一部分使用摩托車、自行車出行居民選擇乘坐公交車,對減輕道路壓力產生了積極作用,同時降低了碳排量。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