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鰓鱸有望真正意義上回歸松江故里。”昨日,復旦大學松江鱸項目組負責人王金秋教授告訴記者,項目組目前已做好四鰓鱸野生放養所需的繁育工作,并已初步勘定辰山植物園內的河道符合該魚的野外生存、生長條件。
據介紹,松江四鰓鱸十分“嬌氣”,既要吃得好,也要“住”得好,對餌料和水質的棲息環境要求特別高,它們的生長期在淡水環境,繁育期卻在咸水環境。王金秋表示,一般會在每年的5月,讓四鰓鱸的幼苗游入二類水以上的淡水環境中,七八個月后該魚即可從3厘米長到12厘米以上,體重也會躥到“胖嘟嘟”的50克左右,達到食用規格。
有關水產專家表示,一旦四鰓鱸在松江野生放養成功,將產生多重積極意義。文化意義上,四鰓鱸若能在松江的河道里自然生長,也就意味著“江南第一名魚”真正意義上“游”出實驗室,回歸故里,具有悠久歷史的四鰓鱸文化得到了傳承和恢復。生態意義上,這也將是我國河道生態修復領域的一項重大科研成果,對于保護其他瀕危魚類具有重要的借鑒、參考意義。經濟意義上,它將有利于探索、建立一套生態養殖的新模式,其不菲的身價和廣闊的市場前景為廣大養殖戶增收、致富提供了新途徑。
不過,王金秋也坦言,四鰓鱸野生放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她希望有關部門能進一步加強對內陸河道的環境整治,以便擴大四鰓鱸的放養面積和規模。
據悉,四鰓鱸實業公司已著手在松江區籌建一個占地280畝的四鰓鱸原種、良種培育基地,進行魚苗、魚種的規模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