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信息技術學校中職生張昕畢業沒幾年,開了家農產品店,繼而又開辦“綠悠悠”電子商務網站,稱得上是首批蔬菜農作物“網上超市”之一。近日,“綠悠悠”網站引來風險投資,創業前景良好。才20出頭的張昕說,自己的創業之路走來還算順利,靠的是用心和闖勁。
“毛頭小子”敢做農產品
張昕在中職校學的是計算機專業。2004年畢業那年,他集結同學中的“電腦高手”組建了學校第一間“設計工作室”,當時接洽了幾宗“大生意”,幫索尼等企業制作官方 網站。畢業后,他開了家IT公司,從事廣告設計。
2007年10月,張昕一次在和朋友聊天時,朋友問他:“想做實體嗎?”一句話把張昕的胃口吊了起來。和朋友思想“碰撞”后,張昕想在“網上超市”進行嘗試。之后,張昕做了小型的市場調查,發現當時淘寶等電子商務網站上農產品還是個空白點,因為它的網上購物人群還沒形成。家庭買菜的多以老人為主,他們不是網絡購物的主力消費者。
于是,張昕把創業范圍縮小在“有機蔬菜”領域,定位于白領家庭。2008年初,張昕投資30萬元,在安遠路開了間180平方米的“綠悠悠”農產品店。跑市場時,人家都很驚訝:做農產品的大多是四五十歲的人,你一個“毛頭小子”,有競爭力嗎?
別致想法打開商品銷路
店面新開張,該如何打開銷路?張昕曾經在貨架擺放、店面裝飾等方面下過功夫,但沒有解決根本問題。
也許因為年輕,張昕的想法與眾不同。一次市場考察中,江西農業局一位負責人向他介紹:他們那兒的雞蛋是綠色的殼,蛋清和蛋白更有營養。民間有一種說法更吸引人:土雞中極少有產綠殼蛋的,母親都留給最疼愛的孩子和最尊敬的老人食用,因為它能提高小孩免疫力,治療老人頭暈、目眩等疾病。張昕聽后頓受啟發———現在賣東西都是賣商品,我能不能“賣故事”?
回上海后,張昕將店里幾十種商品一一歸類,從網上搜集了從產地到用途等的各種信息,編成一個個“產品故事”,教消費者怎樣從顏色、大小、形狀等細節分辨農產品的好壞,并把一些有機農作物和各項身體健康指標“對號”,比如東北某個品牌的黑木耳吃了可以軟化血管等。
賦予商品故事和文化后,消費者的認可度馬上提高了不少,兩個月后銷售額就突破了40萬元。在張昕的店里,商品旁邊不再是單一的價格標簽,還有五顏六色的“故事牌”,方便消費者挑選適合自己的種類。
“健康年貨”拉來“生意”人脈
用心經營實體店的同時,張昕又開辦了“綠悠悠”網站,這在當時還算新鮮。但僅靠零散的消費者光顧,張昕心里還是沒底,他覺得不能僅開發流動顧客,應該上門找企業,主打幾個重點品牌。
由于張昕以前的創業范圍都在廣告設計領域,企業老總認識不多。一次,他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去了一家銀行,說服保安幫他給行長送了一張紙條,里面夾了自己的名片。當天晚上,行長打電話給他。張昕在閑聊中順便談及:快過年了,我們可以為您的員工組裝“健康年貨”。行長覺得這個年輕人有意思、有闖勁,當即答應下來。很多“生意”都是這樣拉來的,張昕還因此和一些企業老總成了好朋友。他說,創業需要人脈,人與人的溝通有時并不那么復雜,就看你想不想做、敢不敢做。
張昕將商界有名的“二八法則”運用到經營上。他說,在很多企業中,80%的利潤來自20%的產品,做得好的企業一定會有主推品牌。創業頭一年,他也將大部分時間用在“跑”上,遍及全國很多城市,先后拿到了東北大米、江西茶油等的上?偞頇唷_@兩年,有機蔬菜“網上超市”
競爭日益激烈。張昕打算考察一些“龍頭”企業,學習經驗,取長補短,在學習中不斷充實自己,讓創業之路走得更穩。
創業,也是“創心”
據統計,上海中職學生畢業后選擇創業的不到1%,能成功的更是少之又少,但張昕的故事能給我們一些啟示。他的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創業,有時是“創新”,有時也是“創心”,心境決定眼界和未來。
算下來,中職生剛畢業時不過20歲左右,有激情,對事物充滿新奇感,但由于缺乏閱歷和經驗,心境往往向上“浮”,也難免心高氣傲。一些中職校長說,很多學生不約而同決定畢業后做“團購事業”,因為團購網站現在非;穑瑢W生們也想“分一杯羹”。但在“群雄激戰”的團購市場,如果“新兵”一味“跟風”,沒有“實戰”經驗,其實勝算不大。
要有良好的創業心境,也需要有底氣,張昕的故事作了很好的詮釋。相比大學生創業,中職生年齡更小,理論修養不足,一技之長雖能敲開創業之門,但要持續發展,更需不斷“充電”。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