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根從草龍身上得到了無窮快樂 楊建正
葉榭鎮的草龍,舞動起來充滿力量 楊建正
土根喜愛種草藥,他可以細心地把杜仲拉出絲來 楊建正
盡管文化程度不高,但土根卻十分喜愛讀書 楊建正
除了扎草龍,魚燈、兔子燈等各種民俗燈彩也是土根的拿手活 楊建正
費土根,一名土得掉渣的老農,自稱是從土里長出來的。他從小喜愛扎草龍,堅持不懈,以此為樂,獲得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稱號。
相貌土到根
沿著葉新公路,走進松江葉榭鎮信達村一家農戶,我們有點吃驚,門前一個庭園,大到竟有一片林子,進來的路邊還有一條小河。等到主人出來,我們又是一驚:這是一位典型的老農民,外貌像他的名字一樣,充滿泥土氣息:土根。
今年65歲的費土根,一家三代人正圍著農村常見的八仙桌吃飯,五六個菜,還有一個砂鍋。雖然房子二上二下,里面卻沒什么擺設,除了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別無他物。但看著這個家庭團圓吃飯的情景,和和睦睦,心里便釋然了。
老費說:大兒子在洞涇,小兒子在新橋,分別在附近的兩個鎮當電焊工。一個是外企,一個是鎮企。我們老兩口自顧自。說這話時,土根的表情既不自豪也絕無自卑。
興趣是草龍
吃完午飯,土根跑到隔壁一間屋,里面有一個扎好的毛坯草龍。原定下午開始工作,因為我們的到來,他提前開工給我們露一手絕活。
絕活其實不絕,憨厚的土根實話實說。他從八九歲開始學的,起初是偷偷地學,因為父親死得早,家里窮,付不起拜師學藝的花費。后來,土根當兵去了,是解放軍鐵道兵,修過成昆鐵路,他是汽車鈑金工,技術工種,土根的動手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復員后,土根被安排進鄉鎮企業,但是,喜歡自由的他,寧愿自己干。傳承“草龍”這一門手藝,該是他的興趣。天有點冷,風也有點寒,坐在自家院子里的土根,神閑氣定,繼續扎著未完工的草龍。
他有點“絕”,扎一條草龍,沒有圖紙,沒有設計尺寸,全憑自己的感覺。就這樣一個人靜靜心心地弄,要做一個月。把竹片彎過來,用鉛絲綁扎固定,就是龍脊,再輔以塑料皮修飾,作尾翼。一旁的小孫女嘉欣,纏繞在土根的膝下,這是土根最高興的時候。
在千年古鎮葉榭歷史上,草龍是民間求雨的道具,它的內核是竹片,外貌是草,符合先民農耕時代的特征,人們以此期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現在還有人舞草龍,當然不是求雨了,它保留了更重要的東西,即逝去的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影子。
土根說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他一個人的“戰斗”堅持不懈,終成正果。2009年6月,他獲得了文化部頒發的榮譽證書和獎章:“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費土根”,赫然印在證書上。
喜愛種草藥
土根和妻子兩口子,每人每月500元勞保,加上家里半畝地,種菜、養雞、鴨,日子清貧還過得去。但土根卻生活得快樂,他靠什么來支撐自己?
出于好奇,記者想看他家的自留地,土根很高興,一溜煙跑到地里,只見矮矮的枝杈站立著,這是什么?土根說是五加皮,屬灌木,這種藥材可以治風濕病。下面的地里露出了綠綠的葉子,但不是菜,叫石蒜,沒聽說過。土根說這東西搗爛了敷在關節上,也可治病。這些東西,人家來討,他就送給他們。見我們有興趣,土根又從旁邊的一塊地里拔起了兩只很大的何首烏,說:“利肝、明目、烏發。”呵呵,難道土根還傳承著中醫?
回到屋里,我們上樓到他的臥室參觀,一張老床,還掛著蚊帳,一根白熾燈管懸吊在床頭外面,每天晚上土根就著黯淡的燈光看書。床邊,破舊的桌上堆放著幾本書,其中《本草綱目》已被他翻爛,還有一本《中國民間百草良方》。土根說,他愛好中草藥已經有30多年了,偶爾也能治治病。
土根就是從傳神的草龍和治病的草藥中體會到了自己的價值和快樂,他以農民式的詼諧說:“我是從土里長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