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黃雞是上海市民的最愛之一。何謂三黃?應為皮黃、腳黃、毛黃,F在三黃其一毛黃被篡改為嘴黃,這是搗漿糊。八十有二的“小紹興”傳人趙來興一點不客氣地說。
今春之際,筆者在松江葉榭再次聆聽趙來興師傅說雞,獲益頗豐。雞有三老:雞冠垂下、屁股大、腳底生疔甚至雞爪變為六只。還有毛發稀拉。最好的三黃雞,是五月雞,生蛋之前或生過一顆蛋的雞。雞有“飛、叫、跳”,飛是翅膀、叫是雞頭、跳是腳。另有一趣,雞屁股又稱鳳尾,過去有人專門收購雞屁股,說出來不雅,于是改叫鳳尾,已然去臊味變美食矣。
看老趙做三黃雞,手法利落,精神十足。那天傍晚6點20分,老趙提雞說道,這只雞三斤半,四個月不到一點。他附帶一句:四斤以上的雞湯最為鮮美。言畢,手起刀落,血出來,兩根筷子在碗里打轉,沫上來,垃圾在上面。老趙用兩個筷子褪雞毛,隨后用手拔去翅膀上的毛,三下五除二,五分鐘吧,一地雞毛換來一只雞的光身子。
老趙給雞的脖子上一刀,肚皮上一刀,謂之曰:通氣了,可以挖肚腸了。洗雞,水龍頭從脖子開刀處往下灌。12分鐘后,一邊廚房早已備好大鍋,70攝氏度水溫,老趙先把雞的腳放進去,再把身子慢慢放下去,經過三燙,一燙,水倒掉;再下去盛水倒掉;最后一次放下去提上來,雞齊整成形。10分鐘后,用小火慢燉片刻。出來,最好用冰水突然予以冷卻,無,則以自來水替之。雞是否燒好的標準是:皮黃了,雞浮起來了,腳軟了。這樣就算基本好了,再燜五分鐘。老趙又說:家里燒雞往往是肚皮上一刀,皮破了,水漫進去鮮味自然減少許多。大腿處,需要剪一刀,帶住皮,否則腿要爆。雞不能有血絲,皮不能爆。果然,整雞上來,仿佛有鼓蕩之氣,飽滿光亮,有型也。
切三黃雞時,老趙說,雞越好肫肝越小。會斬雞的,看不到骨頭,吃的時候才有。不會斬的人,一只雞看上去都是骨頭。所有看客,無一不服。
趙來興者,何人也?原來,創立滬上老牌“小紹興”的老板是他的表娘舅,解放前,年輕的趙來興從紹興鄉下到上海來,先在娘舅家落落腳,隨后準備去學生意,結果老板看中了這個機靈的小外甥,留他在店打雜。當時,燒三黃雞的是老板請來的一個無錫師傅,趙來興就跟在師傅后面學,因為聰明伶俐、手腳勤快,他很快學到了這一門手藝。三個月后,老板問來興:會了嗎?他一口應諾:行!從此,趙來興一人擔當起店里業務主持的重任,一天要殺40只雞,過去雞的品種是石紅雞,從崇明過來,后來是浦東。燒三黃雞成了趙來興的絕活。
解放后,趙來興改行,到上海減速機廠工作。他從工人一直做到廠工會主席。因為他的履歷表上有小紹興工作的經歷,廠里當時發雞,就讓他掌勺做三黃雞,不弄沒事,一弄不得了,他做的又嫩又香又好吃,欲罷不能。為此,當時機電一局把他借到招待所,專門做三黃雞,以后又想把他干脆調到局里,老趙不肯,只答應借。
年輕時,老趙身體不好,經常請病假,公私合營進廠的凌漢興先生當時也在老趙的車間里干活;蛟S名字后面都有一個“興”字吧,兩人結緣了,凌漢興先生其實是深藏不露的武林高人,還是當時名震滬上的心意六合拳高手盧嵩高的入室弟子。趙來興跟凌漢興學拳,身體開始硬朗起來。如今,凌漢興老先生更是95歲高齡,而趙來興也已82歲,兩位耄耋老人依然天天打拳,身輕腳健,了無疾病。他們師徒情真意切,穿越了半個多世紀,則是另一段美麗佳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