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那個巨大的“深坑”甫一出現在我的眼前,那瞬間的感受只能用“極其震撼”加以形容。
2011年3月9日,溫度最高徘徊在十六七攝氏度左右,天色堪稱晴好,陽光很慷慨地透過稀薄云層灑落在了上海松江的這個地塊上,在71米高的辰山山頂,當我們一行四人目睹著山下那個巨大的“深坑”時,心頭應該全都猛然一動。
71米下方,“深坑”正呈不規則的曲線狀,背光的坑壁顯得有些黯然,而裸露在陽光中的大幅巖石則顯示著自中生代后期以來的地質面貌,想到那是距離我們今天大約有6500萬年至2.5億年的地質面貌,便有不可思議的感覺襲來。
視野中,右方有一處巖體很突兀,也很昂然地插入于“深坑”中央,從審美角度上看,這讓“深坑”的面貌顯得更為豐富多彩,也更為奇詭壯觀。
“深坑”滿盈著湖水,高處望去,有幽暗、幽深的一片,你會想,那湖面下又會躲藏著什么古怪的生物?此刻,更有大片湖面正被陽光撫摸,波光粼粼地晃人眼目,那長長的浮橋在金光閃爍的湖面上蜿蜒,可以看見浮橋上愜意走動著的男女,蟻般大小,但有游人如織的意思。
稍后,我從有關方面了解到,這個“深坑”足有60米的深度,水面以上呈現著30米的景觀,還有30米則被湖水淹沒著,整個湖面面積達到一萬平方米,由此可以推算這個“深坑”龐大的實際體積,也可以想象需要挖掘掉多少巖石方能形成而今這般既粗糲又宏偉的地貌。
在辰山山頂,一座寶塔的來龍去脈
今日,擁有奇詭如“深坑”的辰山植物園,毫無疑問地已成為上海的一個“有意味的空間”,但誰又能確切地細說50年前它又是如何一個面貌?
1954年某日,上海的采石男女們在辰山山腳下發現了可以用作建筑材料的石體。自那以后,這里的石體便被人們不斷地開挖、再開挖,漫長的30年采伐之后,辰山山腳下因此便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礦坑”,又因了天然雨水的反復浸淫,一個面積達一萬平方米的湖面隨之而出,辰山的“深坑”景觀就此基本形成。
2007年期間,在打造“東南亞最好的植物園”的這番雄心催逼之下,上海市政府用22億真金白銀的投入讓辰山山腳下這個歷史遺留的罕見地貌,得以見了天日。
圍繞“深坑”是一篇精彩文章,而圍繞著辰山山頂的那座寶塔,創建者們也寫下了一篇華美文字。
當年的辰山有一座三層老塔,建新塔時,老塔全都推倒,在它的地基上重建一座五層寶塔。
今日,當我們在辰山腳下,沿著6500萬年的中生代石壁而翹首仰望,但見30米高的寶塔昂首向天,那巍峨的身姿成了辰山植物園的景致之一,想當年,為了建造寶塔,上海市園林工程有限公司花了整整五個月的時間。項目部經理謝嚴冰回憶道,酷暑之日,每個民工一次需搬運重達百斤石材,沿辰山老道,氣喘吁吁地從山腳運到71米高的山頂,一天硬是要有十個來回,天氣熱得實在受不住了,民工們便有人只穿一條短褲上下穿梭,搬運時情狀酷烈由此可見。
辰山塔建成后,在它龐大的身軀中,其實還藏著一個巨大的水箱。通過超強能力的水泵,將“深坑”中的湖水抽到山頂,再沿石壁一路傾瀉下來,形成“飛流直下三千尺”的人工瀑布,站在浮橋上抬首仰望,“礦坑瀑布”的那幅美麗風景著實讓人心情激蕩。
“有意味的空間”從來便注釋著上海文化
對上海的許多市民來說,他們只知上海有水、有灘,卻不知上海有山,“上海無山”似乎成了他們的一個定見。
其實不然。僅就松江一地而言,便有北竿、鳳凰、玉屏、厙公、東佘、西佘、鐘賈、天馬、小機、橫云、小昆以及辰山等大小不等的12座山。其中,最高為天馬山,最有名為佘山,而辰山則被譽為“松江12座山中最美麗的山”。
辰山植物園當然不只以擁有“深坑”、辰山塔等景致為榮。
“綠環”便是植物園的意味之一。“綠環”全長4500米,最高處達到16米,寬度又為40米至200米不等,如此高低起伏的地形,為植物創造了豐富的生長環境,“綠環”上因此展示了歐、亞、非、大洋以及美洲的代表性植物,“藤蔓園”、“礦坑花園”、“盲人植物園”、“巖石和藥物植物園”等26個專類區域里布滿了6000種植物。
讓人嘖嘖稱奇的還有三個溫室展覽區,在世界上最大的鋁合金網架結構的覆蓋下,熱帶花果園、沙生植物園和珍奇花卉園競相開放著璀璨至極的各色花朵。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