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魚頭”這道菜,很受上海人喜愛。這道菜在申城流行,有一個人功不可沒,此人就是馬某。多年前,正是他將“鴉片魚頭”引進上海,端到人們的餐桌上的。馬某當時是上海水產界頗有名氣的“大佬”,但有一年,馬某花上千萬元從俄羅斯進口的7只集裝箱鴉片魚頭,由于在冰庫里放的時間過久而變質,損失慘重。
“鴉片魚頭”做砸了,馬某竟做起了“鴉片”生意。他不僅自己“溜冰”,還販賣冰毒,成為閘北警方近日破獲的一起系列販毒案中的主角之一。目前,該案已有7名犯罪嫌疑人落網。
廢品回收站成“毒窩”
今年2月初,閘北公安分局刑偵支隊根據線索發現,有4名販毒嫌疑人從四川運毒到滬販賣。閘北警方迅速成立專案組。經縝密偵查,專案組發現,嫌疑人王某等的落腳點,位于松江區一個偏僻廢品回收站。該回收站主要收購廢紙等物品。
3月4日,警方來到廢品回收站?伤巡榱税胩,并沒有見到“毒影”。當緝毒民警把目光掃向露天堆場上的一大堆廢紙時,王某的神情突然變得緊張起來。果然,掀開廢紙,一只被壓在最下面的舊輪胎暴露了出來,而輪胎里面,隱藏著的正是毒品,數量也很驚人,有5公斤之多。
據販毒嫌疑人交代,之所以把“毒窩”設在此地,主要是這里比較偏僻,不為人注意,而且廢品回收站也不容易被人懷疑。更重要的是,他們本來還預謀在此建一個毒品的“分包加工點”。沒想到,毒品還沒有銷出去,人倒已進了班房。
水產“大佬”露出馬跡
販毒,有“上家”,就有“下家”。4名販毒嫌疑人落網后,閘北警方順藤摸瓜,昔日上海灘水產“大佬”馬某,作為“下家”,進入了警方的視線。
馬某當年“鴉片魚頭”做砸后,一度非常消沉。妻子因為生病,需要毒品“鎮痛”,慢慢地就染上了毒癮。馬某緊隨其后,也與毒品交上了“朋友”。
吸毒費錢,積攢下的老本很快就花光了。馬某想,看來,自己“溜冰”還不行,還得讓別人也喜歡上,這樣,可以從買賣毒品中收益。通俗地講,就叫“以毒養毒”。
馬某從此走上了不歸路。他通常是把從“上家”處買來的冰毒,分包裝成一套一套,每套的分量為28克,再送貨上門,賣給其他“下家”。
做水產生意很上心,做“鴉片”生意,馬某依然很投入。據他到案后自述,有一次,因忙于送貨,他兩天兩夜不吃不喝不睡,結果因為疲勞過度,加上低血糖,在送貨途中昏倒,被人緊急送往醫院救治。
4月27日下午,閘北公安分局刑偵支隊緝毒隊,在馬某的暫住地門外守候伏擊。當時,馬某正準備外出送貨。這一天,平時不戴眼鏡的他,卻特意戴上了一副平光眼鏡。一出門,早就守候在門口的緝毒隊警官從身后拍了拍他的肩膀:“我是警察……”馬某知道東窗事發,乖乖地跟隨民警上了警方的車。
在馬某包里,警方搜出了四小包冰毒,還從他的住處找出了尚未分包的冰毒。經清點,共繳獲用茶包包裝的冰毒1400余克,以及麻果540粒、K粉25克、大麻60克,并查獲吸食冰毒用具一副。馬某承認,這些都是“上家”賣給他的。
當天下午4時許,警方在開魯路將另一名販毒嫌疑人林某抓獲,并在其暫住地繳獲冰毒4小包以及吸食冰毒用具一副。
病中吊水還在販毒
在該系列案中,為了牟取暴利,一名溫州籍毒販的舉動,簡直到了瘋狂的地步。據緝毒隊警官介紹,此人名叫傅某,因病在醫院吊鹽水時,還念念不忘販毒事,一邊吊鹽水,一邊與“下家”聯系毒品交易。
當然,這一切都沒能逃過警方的法眼。這天,傅某帶著毒品從四川來滬,閘北警方一路跟蹤嫌疑人的車輛,從A5公路到松江,再到青浦,展開跟蹤調查。
3月20日,嫌疑人再次在市區出現。專案組兵分數路出擊。當晚7時許,在虹口區東余杭路嫌疑人暫住地門口,將犯罪嫌疑人傅某擒獲,從其隨身攜帶的紫紅色環保袋內,繳獲出冰毒1500余克,隨后從其暫住地室內繳獲了紅色片劑30余克。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