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曬谷場上忙碌的鄉親,松江新浜鎮黃家埭村黨總支書記金剛終于舒展開了眉頭:村里18座家庭農場,總算以大家都服氣的方式敲定了18個承包戶,連申請承包未能如愿的村民也心服口服。
黃家埭村8月啟動新一輪家庭農場延包,結果申請者眾,平均1座農場起碼有4戶人家等著包。有的農民辭去在城里、鎮里的工作,信心滿滿準備回村來專心種田。有人找到金剛走后門,有的則托人說情。金剛備感壓力,生怕自己“擺不平”。
5年前,家庭農場承包可不是這樣。 那時,為了保證上海郊區糧田面積,松江區探索適度規模化的家庭農場,提出每個農場種植面積100畝到150畝,政府給予扶持服務。但由于初期政策不明朗,農民也擔心大面積種植的風險,村干部做足思想工作,才讓16戶農民將信將疑當起了“農場主”。第一批承包戶徐六弟告訴記者,那時種糧實在沒賺頭,一年下來只賺個口糧,許多村民自愿將土地流轉到村集體,然后外出打工。
還是這位徐六弟,這次又獲家庭農場的新一輪承包權。他樂呵呵地說:“包農場雖然辛苦,但比外出打工賺錢多。這一點,大家現在都看出來了。”
徐六弟承包家庭農場前,自己種10多畝地,還外出打工,每年能有幾千元積余就不錯了;但這幾年,每年都能凈賺7萬元左右,可以供兩個孩子讀大學,這在以前根本“供不起”。眼下,他又參加了農機手培訓班,準備買臺大型收割機,既可自用,也可通過為其他農戶服務賺錢。承包家庭農場的不少人,這幾年都在松江城里買了商品房。
種糧為啥能多賺?松江區農委副主任范文弟算了幾筆賬:首先是政策惠農,中央、市、區三級補貼加起來,每畝稻田有500元左右。其次是風險降低,F在種水稻有了農業保險,松江區還提供統一供種、統一植保、統一烘干、統一收購。再次,每戶農民經營面積適度,收入也實現“規;”,若僅以一年每畝賺500元計,100畝凈收入也可達5萬元,優于外出打工。再加上糧價逐年上漲,種糧收益更加可觀。
為了讓申請承包者公平競爭,黃家埭村公布了詳細準入門檻,組建起由黨員、群眾、退休干部代表等16位村民組成的“資格審核小組”,村干部則避嫌不參加。經過幾輪篩選,最終落實18位承包戶。
據悉,在整個松江區,家庭農場承包者已達1114戶,經營面積占所有糧田73%。而5年前,該區家庭農場承包者只有400多戶。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