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居住社區的建設,將讓泗涇鎮在今后幾年內駛上城市化進程的快速通道。但人口的快速集聚,也讓泗涇鎮感受到了壓力:雖然第三產業比重高,但水平卻不高,尤其是以消費為主的第三產業仍是短板。找準城市化發展的薄弱環節,對癥開方,“今年初,我們明確了泗涇鎮的定位,就是作為松江的重要門戶,主動接受大虹橋的輻射。”泗涇鎮黨委書記俞中華表示,這要求我們既要避免城市化進程中“亂”的現象,又要防止公建配套“弱”的問題。
特色組團避免“亂”
今年1-2月,泗涇鎮實現增加值7.89億元,同比增長0.4%,其中第三產業的比重占到46%,遠高出全區三成左右的比重。但這樣一張成績單,并沒能讓俞中華感到滿意:第三產業中房地產的貢獻占到了四分之三,而以消費為主的新的增長點卻難以形成。在他看來,同時擁有別墅群和大型居住社區的泗涇鎮,居住人群屬于“啞鈴狀”,消費市場是典型的“兩頭不靠”——高端的留不住,低端的小而散。
清醒的判斷,催生出新定位、新思路。針對多元化的人口結構,泗涇鎮將今后商貿業發展定位于特色組團的方式,就是既有滿足大眾需求的生活服務業,也有滿足高端消費需求的銷品茂、高端購物中心等,同時還有針對物流總部、電子商務、文化創意、旅游等產業的消費設施,形成多層次的服務業布局,并通過規劃布局避免城市化進程中“亂”的現象。
針對初具規模的松江鋼材城、閩臺農業產品交易市場、五金城等專業市場,泗涇鎮將著力進行轉型提升。不久前,泗涇鎮就召開一次提升市場管理水平的專題會議。以鋼材城為例,泗涇鎮計劃利用3至5年時間進行調整,將現有的倉儲、吊裝、堆場等產業鏈低端的環節逐步向外轉移,同時向電子交易平臺方向發展,留下鋼材市場交易中的辦公、銷售、結算等環節。
集體經濟防止“弱”
與大多數街鎮一樣,今年前兩個月,泗涇鎮的財政收入也出現了下滑。盡管背后有季節性因素、宏觀政策等的影響,但讓俞中華還是看到了背后的矛盾:隨著資源瓶頸的日益凸顯,過去靠土地收益補充財政收入增長的模式已難以為繼。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成了泗涇鎮破解城市化進程難題的一條新出路。
俞中華告訴記者,今年11月,泗涇鎮將完成農村集體資產合作社的建設。根據規劃,這個當地居民作為“股東”的合作社,將發揮集中、集約、集聚的優勢,每年新開工項目不少于兩個,投資不少于5000萬元,項目主要集中在公建配套設施、老鎮改造、商貿業發展等。今年,鎮集體資產就將投資建設一個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的“金領公寓”,服務于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俞中華說,隨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以及在一兩年內分紅后,泗涇當地居民有望成為同時擁有薪金、租金、保障金、股金的“四金”人。
讓泗涇人成為“四金人”,泗涇鎮還將在老鎮改造、城鎮建設等方面投入大手筆,將發展成果惠及民生。在老鎮改造方面,泗涇鎮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對10萬平方米危房的改造和修繕,同時結合歷史風貌區的優勢,推進一些老地塊、老馬路的改造。城鎮規劃建設上,則將通過調研,選定一個適合泗涇鎮的建筑風貌,形成自己的風格,一改過去各種建筑風貌并存的“大雜燴”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