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培訓教室內,28歲的徐怡漪認真地學習著如何處理村級事務、如何調解鄰里糾紛,為自己到村(居)委會工作做準備?删驮诓痪们埃是上海市區一集團公司年薪18萬元的白領。
放棄高薪、白領生活,徐怡漪成了今年佘山鎮公開招聘的村(居)級后備干部中的一員。這是佘山鎮向社會公開招聘的第三批村(居)級后備干部,109名報名人員中,經過資格審查、筆試、面試,共有12人成功加入后備干部行列。他們多數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兩年以上工作經驗,其中不乏像徐怡漪這樣來自企業的白領。
畢業于中南大學的徐怡漪家住佘山陳坊橋,她說:“這幾年家鄉的變化看在眼里,我想用學到的知識為自己的家鄉做點事,希望家鄉越來越好。”作為村(居)后備干部,起初的收入每月只有2000多元,即使幾年后成為村(居)委會正職干部,年收入一般也就10萬元左右,對于放棄18萬元的高薪,徐怡漪顯得十分坦然,她說:“錢不是衡量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唯一標準,我覺得回到自己的家鄉做點事,或許我能實現更大的價值,18萬元有18萬元的生活方式,月薪2000元有2000元的生活方式。”
早在2005年末,佘山鎮就在全區率先實行村(居)級后備干部社會公開招聘,以解決村(居)級干部年齡偏大、青黃不接的突出問題。2006年1月,第一批年齡不到30歲,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后備干部走上工作崗位。目前,12名后備干部中已有9人成為村(居)兩委班子成員,其中1人已被選為村委會主任,8人任副職;而2008年1月上崗的第二批后備干部,7人中已有5人選入村(居)兩委班子,其中一人已任村委會主任。
佘山鎮實行社會公開招聘村(居)級后備干部后,一批曾經跳出“農門”的大學生紛紛回歸,回到自己所在的村(居)貢獻力量。
出生于80年代的李詩鐘是目前佘山鎮最年輕的村委會主任,畢業于上海師范大學的他成為佘山鎮第一批村(居)級后備干部,回到出生地陸其浜村任村委會主任助理。2006年,負責農副工作的他跟隨種植戶、農技人員下田頭學農業,夏天,手臂曬成了“熊貓臂”;2007年,負責行政工作的他走村入戶,聽村民談家事發牢騷,調解矛盾糾紛。在2009年的村(居)委會換屆選舉中,不到30歲的李詩鐘被選舉為村委會主任。
從下午1點到4點,江秋村村委會主任孫亞權在雅鵲村民小組整整走了3個小時,到村民家中坐坐,與村民聊聊近況。2008年1月,孫亞權作為佘山鎮第二批村(居)級后備干部,回到江秋村任村委會主任助理。剛上班,村里就將一起調解多次未曾解決的糾紛事件交到了他手上。“做群眾工作一定要有耐心,要付出真心”,正是心懷這樣的理念,孫亞權化解了一起又一起鄰里糾紛、家庭矛盾。深入群眾,樹立良好的干群關系,孫亞權很快就在村民中贏得了好口碑。在2009年7月村(居)委會換屆選舉中,回村工作才一年多的孫亞權高票當選為村委會主任。
目前,前兩批后備干部已成為佘山鎮各村(居)委會的骨干力量。在2009年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后,全鎮62名村居干部平均年齡下降到38.3歲,其中村(居)委會主任平均年齡40.7歲,較上一屆下降了3.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