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從區農委獲悉,地產“三泖”牌黃浦江大閘蟹已于本月中旬全部賣完,比預計時間整整提早了50天。
就在記者采訪時,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郎月林的手機仍然響個不停,多是詢問是否還有大閘蟹賣。據了解,就全國大閘蟹行情來說,今年屬于“小年”,但魚躍合作社卻賣出了“大年”的行情:禮盒蟹銷售額突破700萬元,較去年增加75%;畝產值突破1.4萬元,也比去年增加了3000元……
奧妙何在?上海海洋大學水產專家王武教授告訴記者,今年“三泖”牌黃浦江大閘蟹的規格、品質都要好于去年,平均規格超過了180克。“品質,永遠是蟹農謀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不二法門’。”王武說,大閘蟹養得好,一靠“水”,二靠“草”,三靠鮮活餌料。而緊靠黃浦江上游的泖港鎮三泖基地,水質比黃浦江的更好。合作社還改進了養殖技術,大幅增加輪葉黑藻的種植面積為螃蟹品質的提升起了關鍵作用,這些水底下一團團毛茸茸的綠草“擠”在一起,活像在塘底鋪了一層“綠毯”,既凈化了水質,又為大閘蟹提供了上佳的生態餌料。
另外,投養密度比傳統水產養殖模式大大降低,等于在池塘內營造了一個個小湖泊,十分有利于大閘蟹的自然生長,從而保證了蟹的養分和品質。此外,合作社還在控制蟹的規格、外觀、口感和使用配合飼料等方面建立了標準化的養殖技術藍本,完善了檔案漁業等質量監管體系,形成了自己的養殖模式———“松江模式”,可從源頭上保證讓市民吃到優質蟹、安全蟹、放心蟹。
而在郎月林眼里,今年合作社之所以會喜迎豐收,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當初營銷策略制定得當。與以往大半用于出口不同,今年黃浦江大閘蟹的內銷比例首次突破50%,既滿足了申城本地消費者的需求,又增加了養殖戶的經濟效益。而且,相比其他產地的大閘蟹,“三泖”牌黃浦江大閘蟹的上市盡管晚,那是因為合作社不愿“跟風”提前捕撈搶市場,而是為了讓蟹長得更加豐滿些。“有了好品質,就等于有了好口碑,有了好行情。”郎月林看得很明白。
據了解,黃浦江大閘蟹原本就是市郊名產,主要產于黃浦江上游。上世紀80年代以后,由于航道建閘、水質退化等原因,黃浦江大閘蟹停止養殖。近幾年,魚躍水產合作社在有關部門的扶持下,采用稀放蟹種、池塘種草、底部充氧、水質調控等一系列生態養殖新技術,使得這一郊區名產“重出江湖”,并多次在全國河蟹大賽上獲得“金蟹獎”。
目前,作為上海最大的大閘蟹養殖和出口基地,魚躍水產合作社自有標準化生態型水產養殖場養殖面積已達1500畝,帶動附近養殖戶養殖面積900多畝,同時還輻射了金山、青浦、寶山等地養殖面積2000余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