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處,雞糞堆得像一座小山,空氣里彌散著一股濃濃的雞屎味兒。在這幅場景里,留給記者印象最深的,就是謝敏杰的那句話:我覺得這股味兒最“香。”謝敏杰今年68歲,在養殖路上奮斗了45年,可遇到雞的問題,他還是一股子勁,也有著一堆金點子。
雜交育出多彩蛋
最近,謝敏杰正在忙著家禽雜交育種的新一輪研發。近年來,謝敏杰已經培育出不少稀奇古怪的蛋品,有像拇指般大小的雞蛋、綠色殼的雞蛋,還有雪一樣白的雞蛋。單看外觀,就引起了不少商家和消費者的好奇,銷量也逐年遞增,而直到目前,這些還是謝敏杰的獨家產品,為他創造了近5000萬元的產值。
為了育出雜交的“上品”,謝敏杰走南闖北,見識了世界各地的家禽品種。看中了,摸熟了習性,再帶回飼養、觀察,國內外十幾款良品雞種就此“收歸門下”。像云南的茶花雞、法國的貴妃雞、北京的宮延雞、貴州的元寶雞,都是當地的稀有珍品,但謝敏杰一心想的就是,怎么才能讓這些雞的優秀特質集于一身,繁殖出肉質好、產蛋多、抗病強、受精率高的“無敵雞”。
這個過程并不短。每一輪成功培育,都需要4代觀察,前后需要將近5年的時間。兩類雜交并不難,但要讓3種異地珍禽完成雜交,謝敏杰只有三分之一的成功率。他習慣了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跟各類雞待在一起,摸摸體溫、看看動向。所有雞每個月都接受“健康體檢”,出生后打四五種疫苗,所以,就在禽流感盛行的這幾年里,謝敏杰的雞也沒出過一次意外。目前,所育品種中已經有3項在區科委立項,同時也在市場中贏得了很好的銷量,謝敏杰還成了滬上餐飲品牌“小紹興”的唯一供貨商。
今年,他又在棚里養起了鷓鴣鳥、火烈鳥、野雞等十幾種不同禽類,聞著“這股味兒”,他還隨時準備著生出靈感,變出更多“金點子”。
雞屎也成了“黃金”
雞糞再利用是謝敏杰閑時的創意。在葉榭鎮金家村謝敏杰的其中一處家禽養殖場里,占地100畝的雞糞棚,僅是雞糞棚總規模的四分之一。擁有12萬羽雞的3個養殖場,所有雞糞無一遺漏地被加工成“天然肥料”。用這個思路,讓“垃圾”投入再利用,不但大大促進了“垃圾減量工作”,還成了廣受各大水果、蔬菜基地和林業基地歡迎的“寶貝”。
在雞糞棚正中央,一臺超大型攪拌機從近半米厚、10多米寬的雞糞層上反復推過,以保證所有糞便都與空氣有所接觸,和成噸的礱糠均勻攪拌在一起。隨著氣溫升高,雞糞經過20天到1個月的充分混合、發酵,做成的半加工品就可以使用了。即便到了用料淡季,這些已經干燥了的肥料也可以較長期地貯存下來。
兩年前,就是用這個方法,養殖場的雞糞從此有了用武之地,農家廢棄的礱糠也成了不可多得的好材料。相“比細碎木屑,礱糠更有營養,更利于作物生長。”謝敏杰說。“變廢為寶”大大回收了垃圾。每年,他用極低的價格成噸收購礱糠,變成“肥料”后再還于農田?稍趶那埃@些不但被扔進了垃圾堆,成噸的雞糞也因為水分過多而難以應用。
肥料價格并不貴,每天為謝敏杰創造約2400元的收入。政府補貼200“元,我賣200元一噸,這些雞糞大約每天能制作12噸的肥料。不過相比價格來說,廢物利用更重要。”謝敏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