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還能扛一個星期。”前天下午,我區養殖規模最大的上海太平洋禽蛋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謝敏杰一臉愁容,“一個星期后,那么多的雞蛋,都不知道放在哪里,倉庫已經快被塞滿了。”
年近七旬的老謝養雞幾十年,經歷過各種各樣的困難,但面對這次疫情時,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告訴記者,現在合作社的兩個養殖基地里共有成品肉雞12萬只,原本銷售行情不錯,但現在卻連賣出去一只雞都很難。更讓他糾結的是,這些已經達到食用規格的成品雞,一天就要消耗價值3萬多元的飼料。
肉雞難賣,雞蛋也是差強人意。據介紹,現在合作社一天可產雞蛋3萬枚,總重1噸多,但就這幾天的銷售情況來說,90%以上都被裝進倉庫了。雪上加霜的是,倉庫的容量已近飽和,“再這樣下去,這些優質的雞蛋,可怎么辦?扔掉可惜,賣又賣不出去。”
苗雞的銷售狀況更不理想。老謝表示,由于禁止活禽外運,現在每個可裝1萬多只苗雞的箱子,已經“攢”到十幾個了。說到個中辛酸,老謝連連搖頭。
三大主營業務慘淡,銷售額更是“跳水”得厲害。謝敏杰說,原先一天合作社的營業額可達六七萬元,最近一段時間,每天卻只有三四千元,虧損得實在離譜。
重壓之下,謝敏杰希望政府部門能“搭把手”,幫忙解決活禽的儲存問題。他也希望消費者能理性對待這次疫情,“養了這么多年的雞,不管是肉雞,還是雞蛋,品質還是能保證的,我早就摸索出一整套科學、規范的防疫辦法了,從未出過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