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浜半自然的生態片林里,10余頭獐愜意地生活在它們在松江的第二個家。上周,在區農委、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以及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等單位的聯合主持下,“獐重引入種群擴繁技術和野化技術研究”項目組成功繁育的新一批獐在松江成功實現了新一次的野生擴繁。截至目前,本市共有包括濱江森林公園、南匯東灘等6個自然和半自然區域的成功繁育基地。
在新浜生態林地中,10余頭獐或自如地奔跑穿梭(見上圖),或在樹下休憩。相比葉榭占地100畝的獐繁育基地,占地180畝的“新家”對它們而言,顯得寬敞了許多。5年前,葉榭獐繁育基地同樣引入了近20頭野生獐,如今,它們的后代已有大約150頭。為這些獐還原一個更自然的生長空間,項目組選擇的新浜生態片林中,相比葉榭有更豐富的生態植被,食源性植物的數量和品種也更多。規劃時,“新家”還特別為獐挖出了一個占地3~4畝的水塘,供獐子自然飲水。
據介紹,新浜生態林地去年通過了“獐重引入項目”實施方案評審,經一系列改造優化,為獐子還原了一個更適宜、更接近野外的生活環境。引入前,管理者還為獐子們的“新家”做了雙重保護措施,不但周邊圍有鐵皮護欄,中間還有雙排竹林相隔,并安裝了監控探頭,并定期查看防守,以防獐走失。新一批擴繁的獐中,有的身上佩戴了全新的GPS跟蹤定位系統,將為獐的種群引種繁殖、野化訓練和野放試驗等研究工作提供參考數據。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者們還將運用野外行為觀察、食譜分析、無線電遙測、GPS跟蹤、顯微及放射免疫分析等多學科的方法和技術,明晰了獐在上海地區的食物和棲息地選擇、行為適應和生理生態特征。
據悉,獐,也叫河麂,屬于鹿科,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世紀80年代在青浦、奉賢等地數量還相當多,但在20世紀初已在上海絕跡。上海獐重引入項目始于2006年,目前已有相當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