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12日舉行的中國民營書業發展高峰論壇上,第一個議程便是播放一部反映上海鐘書實業有限公司發展歷程的微電影《情有獨鐘》。短短15分鐘的視頻,讓與會代表深受感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規劃發展司司長薛松巖表示,鐘書實業的發展,是中國民營書業的一個縮影,記錄了民營書業持之以恒苦苦追尋文化價值的奮斗歷程,“鐘書閣被譽為‘商業化小鎮里驕傲的文化堡壘’,的確名不虛傳。”
二十年艱苦創業
“我有兩個孩子,一個是我的女兒,一個是我的書店,她們有個相同的名字,叫‘鐘書’。”在中國書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上海鐘書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金浩的真情“告白”讓與會代表不禁為之動容。
鐘書公司創立于1995年5月,金浩把公司和書店取名為“鐘書”,有兩層含義:一是希望廣大讀者都能鐘情圖書;二是她的女兒叫金鐘書,用自己女兒的名字命名書店,主要想告訴大家,他會像愛女兒那樣愛書店。
金浩原是松江一所學校的教師,后來打破“鐵飯碗”,辭職開了一家書店。二十年來,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書店上。據金浩介紹,第一家書店才60平方米,第一天的營業額才30多元,那是他在書業發展的第一步。
開店之初,金浩就提出了“為讀者找好書,為好書找讀者”的辦店思想,要求做到服務第一。松江的讀書人、愛書人漸漸被這家小書店吸引過來。在松江店成熟的基礎上,兩年后公司先后在金山、青浦、奉賢等區開設了15家書店。目前最大的一家鐘書書店在市中心長壽路上,有2500平方米。
打造最美書店
開辦鐘書閣的想法始于2012年全國書博會期間,當時,實體書店的生存環境每況愈下,面臨著很多挑戰。市新聞出版局的領導鼓勵他開一家有特色的海派書店,以尋求實體書店的生存之道。
經過認真調研,金浩決定在泰晤士小鎮開一家特色書店,取名“鐘書閣”。他們邀請上海著名設計師對書店進行設計,邀請業內外專家召開三次研討會研究書店定位,最終定格在“最美書店”——環境美、圖書美、服務美。鐘書閣現有營業面積1520平方米,藏書量約6萬余冊,圖書品種達3萬種左右,以人文社科文藝類為主,是一家以書籍為載體的綜合性文化休閑概念書店。
開業至今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鐘書閣共計接待近百萬人次的四方賓客,許多客人慕名而來。大家口口相傳,給予鐘書閣“最美書店”的贊譽。不久前,臺灣東華書局陳錦煌執行長,參觀鐘書閣后說:“我去過世界各地的書店,沒有一家可以和鐘書閣相比,鐘書閣絕對是目前世界上最美的書店,愛書人都會感謝你的。”“我堅信,讀者是喜歡實體書店的,讀者到實體書店來不僅僅是買幾本書,更需要的是書店氣氛。書店是文化人的家園,這些是網絡無法替代的。”金浩說。
實現多元化發展
“開書店必須經營下去。”金浩對于這一點有著清醒的認識。“電子商務的興起,店鋪經營成本的上升,確實對實體書店的經營造成不小的壓力,但不少民營書店倒閉,并不代表實體書店難以為繼,只是因為開書店、做圖書生意難獲暴利,所以一部分投資者不玩了。”金浩透露,鐘書閣僅設計費就花了近百萬元,這樣一個數字對于一家餐廳、一間會所來說或許并不稀奇,但對于一家書店,絕對算得上大手筆。再加上不菲的裝修費用,花巨資打造這樣一家“最美”書店到底值不值?這是很多人會有的疑問。
金浩介紹說,鐘書閣與單靠圖書零售的傳統書店不同,而是通過一系列講座簽售、“讀者沙龍”來聚集人氣、建立品牌,并依靠品牌探索書香進企業、進校園和進家庭服務。“打造最美書店,意味著無論是設計還是經營都要獨辟蹊徑。我們希望能做出一個獨特的樣板,這是一種嘗試,一種關于實體書店求生存的嘗試。”
金浩表示,公司今后仍將繼續拓展滿足一般大眾需求的鐘書書店連鎖,同時逐步走向以“專、精、特”為特點的鐘書閣連鎖,“我們一定不辜負讀者的厚愛,讓最美書店成為城市中獨特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