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李夢頎)537家實習院校、62家見習院校、1243家實習單位、140家見習單位的信息接入“一網通辦”系統,并將15項大學生就業及人才政策整合成一張申請表單,實現表單信息與申請條件的自動匹配。松江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秉持著從部門管理導向向用戶體驗導向轉變的“一件事”改革理念,在全市率先推出高效、便捷、精準的大學生實習見習“一件事”辦理平臺,實現轄區內大學生實習見習“按需打包、一次申請、一次辦好”的辦事集成服務。
樹立“一盤棋”思想,打破部門壁壘
自“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啟動以來,區人社局通過大量調研發現,當前的人力資源市場同時存在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人才荒”的結構性矛盾。由于有關大學生激勵政策制定的背景、過程、目的不同,不僅對申請對象的條件要求不同,執行政策的部門也不同,需要通過不同渠道去辦理。
如何在頂層設計方面強化跨部門協同和“前臺綜合、后臺整合”機制,切實把“政策紅利”轉化為“現實紅利”,吸引并留住在松高校的優秀人才?為探索解決這一問題,區人社局樹立“一盤棋”思想,通過整合各項資源,集成各項辦事服務項目,讓大學生和重點企業能方便快捷地享受到實習見習的各種補貼。“我們在政策執行與制度供給方面進行了強化,為大學生實習見習建立更加有效的制度體系,實現‘促就業’與‘育人才’的同頻共振。”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一件事”辦理平臺切實做到了公共數據“應歸盡歸”,業務專網和信息系統“應并盡并”,信息上云“應遷盡遷”,實現大學生實習見習“一條龍”服務,推進“一網通辦”改革重點任務的聚焦聚力。
“整個流程效率很高,能清楚了解到各種政策,還收到了暑假實習補貼,我能感受到松江對人才的重視。”正在東華大學松江校區讀研二的時迎棟在“一件事”辦理平臺的服務下,于今年7月被上海形狀記憶合金材料有限公司錄用成為研發部門的一名實習生。每每想起招聘錄用的過程,時迎棟都不禁感嘆服務的精、快、準。上海形狀記憶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門的相關負責人也直言:“我們公司位于新橋鎮,離大學城還是有一定的距離,這樣一來一舉兩得,不僅學生受益,我們企業也節省了許多時間成本,提高了辦事效率,引進了人才。”
堅持問題導向,實現“一口式”受理
針對就業和人才兩個領域涉及大學生補貼政策的設定依據、辦理流程和所需材料,區人社局對所有涉及大學生實習見習政策內容的申請條件、補貼對象、補貼數額、資金來源等進行了拆分比較,共梳理歸類成15項政策內容。“把這15項補貼政策整合到一張表上,讓不同條件的企業和大學生個人都能清晰地看到自己可以享受的政策。”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按照政策疊加不重復享受原則,對就業和人才政策的交匯重合處進行了適當的整合細化,通過“一張表”,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到就業政策和人才政策,從而進一步發揮大學生實習見習就業政策的最大激勵效應。
在明確業務融合的目標方向后,區人社局運用技術手段,整合已有資源,將已經拆散的各個要素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進行加工組合,同時將院校和單位的信息一鍵接入“一網通辦”系統,實現表單信息與申請條件的自動匹配,搭建成為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個性化、精準化、場景化導辦服務平臺,將大學生實習見習補貼政策辦理過程化繁為簡,實現“一口式”受理。
今年6月,就讀于河南大學的松江籍學生侯嘉雯回到了松江,想在暑期找一份實習工作的她通過“一網通辦”平臺,找到了“大學生一件事”的辦理入口。“點擊進去就是一個導引頁,然后我輸入了戶籍、學歷等基本情況后,就立刻顯示了我如果被單位錄用為暑期實習生可以享受到的實習補貼政策,清晰且方便。”侯嘉雯說。
據悉,從5月28日上線至今,大學生實習見習“一件事”辦理平臺共受理申請1413項,受到了高校師生和企業的歡迎。松江人社部門通過對大學生實習見習“一件事”辦理平臺的率先探索和運用,切實讓大學生和重點企業享受政策紅利,極大提高了政策的集成效應和吸引力,為松江區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共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注入活力。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