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在水中的博物館、從遠古到現代的“時空之旅”、原汁原味的民俗建筑群……入夜后,沿途欣賞富林湖音樂噴泉,漂浮在水中的燈光屋景與岸邊的斗拱燈柱在夜空中交相輝映,廣富林文化遺址的美景令人心馳神往。
作為集建筑文化、宗教文化、農耕文化、博物館文化、科普教育、美食文化、創意文化、休閑旅游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性景區,歷經多年打造的廣富林文化遺址以創新形式呈現古文化,展示古風新韻,成為千年歷史與現代松江的對接之地。
攬盡滬上千年歷史
作為松江著力打造的文化功能區,廣富林文化遺址承載著先民的歷史文脈。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松江的原住民就在如今的廣富林一帶繁衍生息。水網密布、土地肥沃的廣富林地區,孕育了崧澤文化與良渚文化。四千年前,北方的王油坊先民遷居到廣富林,與當地原住民一起創造了南北文明相互交融的廣富林文化。
近年來,在國家文物局、市文物局、市規劃局大力支持和主導下,十支專業考古機構隊伍對廣富林除核心保護區外的控制區域進行全面挖掘,取得了極大的考古成就,從而為松江打造這一上海城市根脈文化地標,從規劃到建設、從文化元素到展示內容,提供了重要和關鍵證據。遺址于2013年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2016年又被中國考古學會評為“2011-2015年度田野考古三等獎”。
“廣富林的核心價值在于地下的珍貴史前遺存,所以整個保護和建設過程,始終讓考古研究成為廣富林文化展示的真正主角。我們不僅要開發好,更要守護好、研究好、展示好。”廣富林文化遺址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的開發建設始終注重保護原生態肌理。在實施保護和治理前,區域內的所有河道、池塘、樹木、古道以及歷史建筑等,都進行了拍照、測繪、編號。目前園內的所有建筑都是經過當地老人回憶、家族傳述、史書記載和宅基地分布,以及樹、道、河等形成的地域板塊等生態肌理、人文肌理所推理出來的。
如今,園內眾多專題展示館都具有復合展示功能,外觀和內容互為補充,讓參觀者在享受中華傳統美學的過程中了解歷史、記住歷史,知道我們這座城市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歷經多年打造,追尋上海歷史之根、探究海派文化之源、品味自然生態之美的廣富林文化遺址,已成為上海市民尋根之旅的重頭戲。
2018年6月26日,歷經十年打磨,攬盡上海千年歷史的廣富林文化遺址在無數考古專家、設計師及建設者的汗水中開啟試運營,同時開放廣富林文化展示館、陳子龍紀念館、朵云書院等十余個展館;2020年9月26日,外觀酷似三個瓦罐的廣富林考古遺址展示館對外開放,館內存列著廣富林考古發現的數萬件文物中精挑細選的代表性文物珍品;2021年6月1日起,廣富林文化遺址取消大門票,免費向市民游客開放公共區域……如今,園區運營團隊根據不同時節,結合多種形式,持續舉辦廣富林燈會、考古研學、陶藝研學、山水露營、主題夏令營等各類以廣富林文化為背景的文旅活動,并結合自身特色,設計開發了一系列融合廣富林文化歷史特征及景區建筑特色風貌的文創產品。
2019年,廣富林文化遺址獲評第四批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單位;2020年,獲批國家4A級旅游景區,同年獲評上海市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區域。“廣富林文化遺址是上海文明的發源地,加上園內吃喝住行游購娛一應俱全,成為不少文化愛好者的出游首選。”在從業25年的資深導游張健看來,歷經多年打造的廣富林文化遺址內,處處彰顯著上海文化自信和歷史傳承的軟實力,已經成為上海這座偉大城市的精神花園。
“我們啟動了第三輪《人文松江三年行動計劃》的修訂,聚焦書香、書畫、文博、影視。”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圍繞文博建設,松江區正積極推進松江博物館新館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上海展覽基地落戶廣富林文化遺址,加快展陳設計和項目立項,推動文博資源在廣富林文化遺址集聚,深入打造文物保護與文旅融合的示范目的地。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