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葉榭鎮收到一個好消息——經過為期一年的建設,井凌橋村順利通過考評驗收,成功創建上海市第四批鄉村振興示范村。這是繼兩年前東石(興達)村被列入第三批示范村后,葉榭鎮再次獲得該項殊榮。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這幾年,葉榭鎮不斷探索鄉村振興新實踐,鄉村經濟、生態美學價值得以充分彰顯,為松江走出一條現代化大都市城鄉融合發展道路提供了優秀范本。“未來,我們要繼續積極推動鄉村轉型升級,從產業發展、人居環境、鄉村治理等方面著手,持續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葉榭鎮鎮長火光說。
挖掘特色,傳統產業融合創新
進入井凌橋村,成片的玻璃花房映入眼簾,這里是松江最大的花卉種植基地——浦南花卉基地。春節前夕,這里花海繽紛,生機勃勃,到處人頭攢動。“每年過年前,一定會帶家里人過來買一些年宵花。”家住徐匯區的張先生是花卉基地的老顧客,每一次前來他都能滿載而歸,“蝴蝶蘭、銀柳等年宵花的品質都很不錯。”除了像張先生一樣的自采居民,不少企業團購、花店經營者也會來這里購買花木。
花卉種植已經成為井凌橋村的特色名片。依托浦南豐富適宜的水土條件,花卉基地得以不斷發展,百余家經營者入駐其中,上千種花卉齊聚在此,年產值成倍增長。從2020年開始,基地啟動升級改造,將建成上海(松江)長三角花卉科創產業園,預計年產值約50億元。
花卉產業的發展助推傳統農業轉型升級,當地農民紛紛轉入花卉經營行業,在傳統種植的基礎上融入了花卉電商、花食餐飲、花藝設計等;ɑ墚a業的深度開發還為本地農民創造出近千個就業崗位,更多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種養結合讓家庭農場生產模式持續深化;一家家民宿有序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融合初見雛形;“松江大米”“葉榭軟糕”等品牌建設讓農產品附加值增加……如今,像花卉一樣不斷創新的產業在葉榭鎮越來越多,產業融合發展大大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讓村民實實在在感受到鄉村振興帶來的收益。
優化環境,鄉村升級煥發新顏
青瓦白墻,草木掩映,金色稻田。前不久,井凌橋村內的一處荒廢校舍變身成為具有復合功能的建筑,吸引了不少目光。如今,走進村內,處處可見江南水鄉的唯美畫卷。
“現在我家孩子回到農村總是會說,感覺一點都不比城里差。”談起村里的大變樣,村民封歡明的臉上難掩驕傲。村里各項硬件設備提檔升級,道路配備了夜景燈光,花卉布滿主路兩側,水體得到治理,智能安防設施、道路指示牌實現村級全覆蓋,公共服務站點、文化活動中心、醫務室、運動場地等一應俱全。
改善村域環境,合理規劃布局,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葉榭鎮不斷書寫生態宜居新篇章。東石(興達)村率先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平移工作。“以前的老房子一旦遇到極端天氣,就要搬出去避險。”村民吳火榮告訴記者,“如今,不僅居住環境好了,基礎配套也有了提升。”從2020年開始,井凌橋村也啟動了村民跨村平移、進鎮上樓等工作,有序推進農民相對集中居住。
積極改善農民居住條件的同時,葉榭鎮也進一步實現了土地集中集約利用。“結合地方特色,保留農村風貌,在創建上海市鄉村振興示范村過程中,葉榭鎮也一并出臺了相關補貼方案,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也讓群眾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火光表示。
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更顯效能
堅持黨建引領,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近年來,無論是井凌橋村還是東石(興達)村,村莊管理規范化、農業產業化、公共服務配套化和組織建設項目化等,皆體現了黨建引領下村民自治共治的合力。
以東石(興達)村為例,村黨總支以網格為單位,組建了紅葉黨員志愿者隊伍、巾幗志愿者隊伍、環境衛生志愿者隊伍和垃圾分類志愿者隊伍等,認崗位、踐承諾,引導黨員志愿參與鎮黨委政府各項重點工作,發揮黨員先鋒模范和帶頭表率作用。同時,建立黨員微信群、網格微信群等,實現黨員干部與群眾之間良性互動,更好地察民意、體民情、聽民聲。
未來,葉榭鎮還將以智慧管理的方式,進一步提升村民自治能力,通過科技化手段,開發智慧村莊管理軟件,實現鄉村治理積分制管理,最終形成村委會為主導、村民為主體,多方參與、良性互動的自治共治格局。“從多方面著手,多點開花,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管理范本,推動農村高質量發展。”火光說。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